华中师大人工智能教育学部精准赋能,助力草原骨干教师进阶教研引领力
春山可望,学履不停。2024年3月下旬,由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精心策划并承办的内蒙古自治区物理、生物“卓越教师”培育计划第二阶段集中研修在重庆火热进行。来自辽阔内蒙古草原的卓越教师们齐聚山城,在为期一周(3月24日-29日)的高强度、沉浸式学习中,聚焦教研能力提升与培训者素养培育,通过名家理论引领、名校实践浸润、案例深度打磨三大模块,实现专业成长的又一次进阶。本次研修是项目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标志着学员们从“卓越教学”向“卓越教研”与“区域引领”的战略转型迈出坚实一步。

理论筑基:解码卓越教师新角色与新使命
研修伊始,强大的专家智库阵容为学员带来思想盛宴,深刻解读新时代卓越教师的核心素养与责任担当。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特邀多位重庆教育名家倾力授课:
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朱括教授以《工作室与工作坊的组织建设与培训》开篇,系统构建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组织框架与高效运行策略,涵盖精准规划、差异化培训设计、多方协同联动及风险管理,为学员未来组织区域教研活动提供了“方法论”武装。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田伟主任聚焦《新时代教师胜任力提升路径》,深入剖析教育变革背景下教师的专业能力图谱,引导学员审视自身发展坐标,明晰能力进阶方向。
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李立副院长带来《教师培训专业化路径与策略》,其讲座内容直击痛点,涵盖科学培训体系构建、规范化家校协作机制、教师精神激励策略及精准化培训设计,强调以系统性思维和个性化方案全面提升教师综合能力与工作效能。
教育部“国培”专家、重庆市教委原副巡视员李源田教授则从教育家精神的高度出发,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新时代“大先生”》为题,激励学员以更宏大的格局和更深厚的情怀深耕教育沃土,勇担育人使命。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周幼林教授压轴讲授《培训项目的落地与实施》,围绕学习动机激发、核心知识传递与实操方法论,为学员拆解培训项目从蓝图到落地的全流程管理要点,强化其作为未来培训者的项目执行力。

这一系列高屋建瓴的讲座,由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精心组织,不仅为学员筑牢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点亮了其作为区域教育引领者的角色认同与使命担当。
实践浸润:沉浸名校课堂,汲取创新智慧
理论需扎根实践沃土。研修精心安排了名校深度参访与课堂观摩环节,带领学员走进重庆市教育改革的先锋阵地:
3月25日,学员走进重庆字水中学,深入物理、生物课堂一线,观摩创新教学设计,并围绕课堂组织、探究活动设计、教学策略优化等核心议题与该校名师展开深度研讨,在真实场景中碰撞思维火花。
3月26日,参访重庆第十一中学。学员们不仅聆听了该校关于物理、生物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经验的专题分享,深入了解了特色学科建设的路径与方法,更通过分学科深入交流,共谋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之道。这些宝贵的实践智慧,为学员提供了可借鉴、可迁移的“他山之石”。

案例淬炼:精研细磨,锻造教研精品
卓越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对实践的深度反思与成果凝练。本次研修特设教学案例深度打磨工作坊,引导学员将经验转化为可推广的教研成果:
3月27日,在李立副院长的引领下,学员们分组进行案例初稿研讨。李院长从目标设定、逻辑结构、实施细节等维度进行专业指导,带领大家层层推敲,帮助案例雏形初具规模。
3月29日,沙坪坝区资深生物教研员廖兴建老师进行靶向指导。廖老师结合大量实例,提出“切口要小、逻辑要密、落地要实”的优化铁律,对学员提交的生物学科教学案例逐一进行精准“把脉”与深度点评,助力学员将实践经验提炼成具有推广价值的教研精品。
【学员心声】 一位来自鄂尔多斯的学员感慨:“这次研修犹如一场‘及时雨’。理论讲座让我明确了方向,名校观摩打开了视野,案例打磨更是‘点石成金’。特别是专家们对教研和培训的系统指导,让我对如何发挥骨干作用有了清晰路径。”另一位来自呼伦贝尔的老师表示:“李立院长和廖兴建老师的点评一针见血,让我意识到好案例的标准。回去后,我会把打磨后的案例应用到校本教研中,带动更多老师成长。”
结语:赋能启新程,星火耀北疆
本次重庆研修之旅,是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为内蒙古物理、生物“卓越教师”量身定制的赋能进阶之旅。它成功实现了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个体精进与团队协作、经验沉淀与成果凝练的有机统一。
学员们带着前沿的理念、实用的策略、打磨的案例以及作为“种子”教师的使命感,即将返回广袤的内蒙古大地。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将持续关注学员返岗实践与成果转化,提供必要的线上支持与专业指导,助力他们将研修所学转化为推动区域生物教研革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强大动力。我们期待,这批经过淬炼的卓越教师,能如点点星火,在内蒙古草原的教育沃土上,燃起更加蓬勃的教研创新之火,共同谱写边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