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等单位承办的2025年中国教育技术学术大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大会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为主题,针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重大命题,邀请了各类主体,通过深度对话和研讨,汇聚学术智慧,凝练学术规律,共识学术思想。
大会设置大会主论坛、11个分论坛、优秀论文评选,以及学术成果发布与展示宣传等活动。来自教育行政部门、高校、职业院校、中小学、企业等代表1400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在线图文直播浏览突破110万人次。
开幕式上,大会联席主席、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会长、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教授,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戴伟和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彭双阶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由大会联席主席、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黄荣怀教授主持。

杨宗凯表示,大会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为主题,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更是对教育未来命题的深度求解。随后,他传达了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的精神,重点解读了《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并对未来教育发展提出“三个新”(新阶段、新标准、新路径)和“四个未来”(未来教师、未来课堂、未来学习中心、未来学校)的展望。

戴伟介绍了湖北省在教育数字化方面取得的成果,包括建成覆盖全省的体系,实现数字校园和校园网络全覆盖,并形成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他表示,未来湖北省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技术革命,助推教育强省建设,打造中部地区数字教育高地。

彭双阶表示,人工智能是教育变革的核心动能,应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指引,落实“智能向善”的理念。近年来,华中师范大学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这一命题,打造了数据驱动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建成了“人工智能+教育”科研新高地、探索了“人工智能+管理服务”的新模式。未来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政策、技术、实践的多维发力,华中师范大学期待与社会各界携手共进。

签约仪式上,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与各地相关组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旨在构建教育技术协同网络,共同服务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协会副会长陈丽代表协会与北京、河北、内蒙古、上海等12家组织代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主旨报告环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展涛,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评审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袁振国,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黄荣怀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首席顾问祝智庭,多伦多大学教育技术专家James D. Slotta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副教授、日本教育工学会国际委员会委员长Toshio Mochizuki(望月俊男),京师数据(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志刚等围绕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教育强国建设等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尚俊杰、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秘书长吴砥共同主持。

展涛作题为《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教科文的角色与行动》的主旨报告。他强调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应始终坚持“Human Centered(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警惕风险的同时,更应积极开辟和探索发展的“绿灯”路径。他进一步指出,教科文组织的三大核心使命包括:方向引领、业务指导以及全球协作。最后,展涛呼吁,要进一步加强思想引领与国际协作,推动中国智慧在全球教育科技领域中发挥更大影响力。

袁振国作题为《教育数字化转型之于教育强国建设的突破性意义》的主旨报告,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并引发系统性重塑的过程,是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重要支撑。他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四个方面,系统阐释了教育数字化的本质与路径,深入分析了其技术基础、知识体系、传播方式、教学范式和评价导向的重构,强调教育将由标准化走向个性化。他进一步提出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智能环境、创设学习场景、开发数字资源和强化教师作用,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落地的关键,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方向。

黄荣怀作题为《迈向数字时代教学变革的基本理论——数字教学法》的主旨报告。他指出,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成必然趋势,但其并非仅是工具的简单替代,更需深思其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及教育公平的深远影响。他强调,当前教育技术研究多集中于硬件、软件及音视频等技术层面,虽在特殊教育和边缘人群教育中取得一定成效,但其对教育教学能力与效率的提升仍待验证。此外,黄教授提出数字教学法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新思路,该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素质能力、构建绿色可靠教学环境、实现人机互信协同教育及优化课堂教学程序四个核心维度。未来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需更加关注学生学习需求、教育公平性及技术适配性,以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

祝智庭教授作题为《数智赋能教育创变的新格局:中国教育技术如何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主旨报告。祝教授从数智赋能教育创变格局切入,重提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解析了创造、发明与创新的关系及教育技术创新的六维度,并结合具体案例,界定了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综合创新等概念并阐释其意义。此外,祝教授分析了智慧教育“祝氏定义”蕴含的多维度创新,梳理了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提出数智时代教育技术的定义、法则及发展思考,最后展望了中国教育技术从跟跑向领跑的跃迁路径。

James D. Slotta教授作题为《以学习社区重构课堂:AI与技术的机遇》的主旨报告。James教授指出,21世纪的教育需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设计与问题解决能力等培养为核心,推动课堂教学从传统“知识覆盖”转向“集体知识共建”的学习社区模式。基于多年的实践,他展示了如何通过多模态学习分析、沉浸式模拟环境及跨学科项目促进学生协作与创新实践发展。最后,James教授提出未来教育需融合物理空间与智能技术,构建支持动态协作与实时反馈的智慧学习环境。

Toshio Mochizuki(望月俊男)副教授作题为《Relational Interaction Design between Learners and an Agent in Collaborative Learning》的主旨报告。Mochizuki教授以社交对话代理在协作学习中的角色为切入点,分享了“3D全息非完全可信”智能体的设计理念与实践。同时,他深入分析主动倾听与发言均衡策略,指出该策略可在学生沉默与多人连续发言时促进参与与动态平衡。并以东京某本科小组讨论录像的实地分析为例,揭示了学生由初期抵触转向认可并将智能体视为平等学习伙伴的全过程。

杜志刚总经理作题为《教育大模型创新应用实践与生态合作探索》的报告。杜经理提出以“科技赋能教育”为核心,构建新时代数字教育生态,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他分析了学校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面临的挑战,强调政策指引的重要性,并提出教育企业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同时介绍了京师数据自主研发的数据治理系统和京师大模型,以及“京师模力”AI应用平台的多种应用场景,此外还强调了教师AI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启动“元启计划”培养“种子教师”,并计划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场景下的标准化创新化应用,诚邀多方联合研究。
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数字出版传媒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还举办了11个分论坛,分别对教育数字化国际研究、有组织科研范式转型、教育数字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等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
“教育数字化国际比较研究论坛”围绕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经验、挑战与路径展开深度对话。论坛发布了《教育数字化转型国际比较研究报告》最新成果,总结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五点国际共识与六大发展趋势。与会国内外专家聚焦教育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等主题,进行多场前瞻性报告与深入探讨,呼吁深化全球交流合作,美美与共,共同推动智能时代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走向纵深。
“研究范式转型与有组织科研论坛”聚焦教育技术领域的前沿命题,教育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10余位权威专家、青年学者及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科研范式的革新路径以及青年学者在有组织科研中的机遇与担当,并强调有组织科研是服务国家战略、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将在新一轮科技体系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育数据资产与数字人论坛”聚焦“人机共生”核心理念,共探教育发展新范式。与会专家围绕数字教育国际化、教育数字人、智能体的教育应用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引起现场参会者的广泛热议。同时举办人机对阵审理思辨活动,五位学生辩手与数字人小冰围绕“未来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在于AI驾驭能力/不在于AI驾驭能力”进行了深度辨析,为未来教师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发。
“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围绕AI赋能课堂革新、区域实践创新及师生发展开展深度研讨。与会专家提出AI驱动教育生态重构的前瞻性观点,区域代表分享了AI助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及“师生机”协同课堂的实践经验,企业代表则勾勒了技术驱动学校发展的新范式。圆桌论坛环节,专家与一线教育者共议“人机协同”本质,强调技术需回归育人初心,为基础教育高质量提供了方向指引。
“智能教育协同发展论坛暨智能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汇聚了来自政产学研用各界的专家,通过主旨报告、专题分享,圆桌论坛等形式,共同探讨智能教育协同发展之路。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智能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选举产生了专委会首届负责人、常务委员和委员,并正式发布“人工智能+教育”培训认证项目。未来,专委会将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教育与智能技术融合创新的研究交流平台,持续推动国家智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教育技术学科创新发展论坛”邀请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指委专家、各高校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等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立足前沿趋势,结合实践经验,深度剖析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共同探索数智时代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科新体系与新道路。此次论坛凝聚智慧共识、汇聚发展合力,为教育技术学科在智能时代的创新发展锚定航向,为构建更具前瞻性、协同性的学科发展新格局注入新动能。
“信息科技课程改革与人工智能教育论坛”围绕信息科技课程改革与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普及进行深度探讨。与会专家深度剖析了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变革历程与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来自深圳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则从市、区、校及企业、高校等多元维度,分享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经验。此次论坛明确提出了研究先行的理念,强调了实践取向的重要性,呼吁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会嘉宾反响热烈,论坛组织有序、内容扎实、圆满顺利。
“大模型赋能数字教育资源建设论坛”围绕大模型技术发展趋势与教育应用、AI赋能资源规模化生产等议题展开。与会专家就大模型驱动教育资源生产、区域与学校应用路径等话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同时举办了红旗出版社与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数字教育资源专委会部分会员单位的“红旗云屏”签约赠送等仪式。此次论坛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交流平台,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资源建设的深度融合。
“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论坛”聚焦数智时代的老年教育、成人教育与终身学习等议题。与会专家围绕终身学习与老年教育的数智化转型,分享了团队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论坛汇聚教育一线与高校科研力量,形成共识:终身教育不仅是适应变革的策略,更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元动力。此次论坛融合理论与实践,内容丰富,深入推动了终身教育领域创新理念与应用成果的交流与传播,为全民终身学习生态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实践路径。
“青年学者与研究生论坛”发布了由北京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推出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师发展蓝皮书》,还邀请了五位杰出青年学者分享他们关注的教育技术前沿研究,四位院长系主任深入探讨了教育技术学科的人才需求和期望,八位期刊主编与青年学者就期刊选题、投稿和写作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此次论坛为青年学者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潜力和学术热情。
“智慧教育与学校高质量发展论坛”聚焦人机协同视域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展开深度研讨,与会专家系统阐释AI赋能教育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来自全国优秀学校的书记、校长分享涵盖学生健康成长、数字素养提升、脑科学教学应用等创新场景的智慧教育落地经验。此次论坛以理论前瞻性与实践指导性并重的议程,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战略参考,助力构建技术赋能、数据驱动的高质量教育新生态,推动教育现代化向纵深发展。
闭幕式上,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三女牙,香港教育大学教学科技中心主任徐贯东分别作主旨报告,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秘书长单丛凯发布大会方案,同时举办了最佳论文颁奖仪式。大会闭幕式由协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刘雍潜主持。

刘三女牙作题为《人工智能与教学新形态》的主旨报告。他从新技术新态势、新问题新思考、新场景新教学、新教育新路径四个维度展开,系统探讨AI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影响,提出教育目标定义、伦理挑战及公平性等问题需进一步思考,亟需构建“人智共生”的教育生态,并分享了团队研究成果,如基于深度符号回归的学习规律挖掘、MOOC论坛情感认知分析等案例。他呼吁教育者与AI“共舞”,在技术浪潮中坚守育人本质,谱写人机协同的教育新文明篇章。

徐贯东作题为《人-人工智能协作共创教育创新》的主旨报告,系统阐述了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技术变革逻辑。他指出,大语言模型(LLM)与多智能体技术成为人—人工智能共创的核心,并提出了大语言模型多智能体框架,该框架以LLM作为推理和内容生成的能力基座,通过多智能体中间件技术来标准化和简化智能教育任务的开发流程,实现“多智能体共创”。最后,他还结合典型应用案例,阐述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巨大潜力与未来方向。

在方案发布环节,协会副秘书长单丛凯发布“第八届中国教育技术发展与应用大会暨数字教育创新成果展览会”方案,宣布本次盛会将于2025年11月3日至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设置主论坛1场,分论坛15场,诚邀大家共赴盛会,探讨技术赋能教育的新成果与新样态。


在论文征集与评审环节,大会共收到论文投稿464篇,经专家评审录用385篇,录用率为83%。其中遴选出79篇优秀论文,包括最佳教师论文和最佳学生论文各10篇,陈丽副会长、黄荣怀主任分别为最佳教师论文获奖者与最佳学生论文获奖者颁奖。

黄荣怀在大会总结中指出,本届大会传达了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和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的会议精神,组织国内外各界专家学者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的多维度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视角。他对2026年中国教育技术学术大会进行展望,并呼吁教育技术领域的工作者携手把握数字化机遇,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最后,黄荣怀向所有参与和支持本次大会的专家、嘉宾、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表示感谢,并向与会代表发出邀请,期待明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