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0401)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总体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志于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胜任教育领域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工作,具有良好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具有爱国主义情怀,良好的道德品质,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坚定的教育信仰,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立志为国家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2.掌握广博、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熟悉国内外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掌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具有较丰富的学科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3.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本学科外文文献,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自如交流和沟通。
4.具有独立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的能力,能够胜任高等院校或专业机构的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工作。
二、研究方向
1.教育学原理
(1)教育基本理论:主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教育本质、教育功能、教育目的、主体教育、自由教育、创造教育、知识教育、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等,尤其关注对现实教育问题的理论思考与研究。
(2)教育哲学:注重运用哲学原理研究教育问题,是哲学方法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研究教育价值、教育意义、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美学、元教育学、教育认识论、教育中的语言、教育学的性质以及教育问题的哲学求解。
(3)德育原理:研究教育中的道德教育问题,主要包括学校德育的基本规律、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德育的功能、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的协调问题、生活德育与制度德育的关系问题、学生道德发展的阶段与特点、学校德育变革与社会变迁问题。
2.课程与教学论
(1)课程原理:注重对课程的基本理论、国际课程比较、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教材研究、中小学生学科能力表现、中小学学生学业质量标准建设与评价、课程改革等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并在此方面取得丰富成果。
(2)教学原理:主要研究教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践应用问题。包括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机制、学习方式变革、教学过程组织及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深度融合、校本教研制度、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中小学教学改革等。
(3)学科课程教学论:注重中小学语文、数学、化学、地理、生物、信息技术等课程、教材和教法的前沿理论、国际学科课程比较、学科能力与学科学业评价等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3.教育史
(1)中外教育史专题:中国教育史专题包括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国教育制度史和中国教育活动史,共同构成中国教育史研究的主体部分,重点研究从古到今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活动、思想与制度,同时探究教育史学理论,力争推动我国教育史学科建设,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素养与综合能力。外国教育史专题包括外国教育思想史、外国教育制度史和外国教育活动史,共同构成外国教育史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研究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活动,同时探究西方教育史学理论与方法,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
(2)中外教育交流与比较史:包括文化教育交流及文化教育比较,共同构成中外教育交流与比较史的主体部分。主要研究探讨从古代到当代各个不同时期中国与外国(尤其是与日本、美国、欧洲、苏俄等国家及地区)的教育交流状况,并进行比较,以探明中外教育的互相影响及其交往变迁的特质与规律。
(3)教育史学新领域:包括教育生活史、教育身体史、教育情感史、教育旅行史、教育口述史、教育记忆史、学庙史及陶行知等重要人物研究,进一步拓展教育史研究领域,丰富教育史研究内容。
4.比较教育学
(1)比较教育理论与方法:旨在有益于比较教育学科建设,发展与丰富比较教育理论与方法。从学习比较教育的基本理论(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出发,进一步讨论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尝试探索比较教育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2)比较教育制度与改革:主要研究当代世界教育制度的类型与模式、讨论世界教育制度发展的特色与趋势,分析和探索世界教育改革的新动态与新趋势,以为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提供比较和借鉴。
5.学前教育学
(1)学前教育原理:主要研究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规律和早期教育规律。涉及儿童发展与学习、学前教育课程、学前儿童游戏、学前教育活动指导、幼儿园班级管理、学前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
(2)学前教育经济与管理:包括学前教育经济学、财政学、管理学和政策研究。主要研究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管理、经费筹集与支出、学前教育财政与政策法规、学前教育市场、幼儿园的开办与管理等问题。
6.高等教育学
(1)高等教育原理: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探讨高等教育的本质、高等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的功能、高等教育的结构、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等议题,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素养和方法学训练。
(2)高等教育管理:以跨学科的视野和方法,主要关注高等教育组织、制度与管理的现实问题,特别是社会变迁与高等教育的组织转型、大学法人与治理、院校发展战略与规划、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与方法、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等议题,着重培养高校发展规划、教育教学管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以及高等教育评估等领域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7.特殊教育学
(1)特殊儿童认知与干预:主要研究各类特殊儿童的认知特点,探讨有效的干预策略与手段,为特殊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特殊教育研究的理论素养和量化研究方法的训练。
(2)特殊儿童青少年教育与就业:主要从特殊儿童青少年终身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如何将教育(融合教育、特殊学校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等)与他们未来的就业进行有机有效的衔接,进而提高教育的效果,更有效地促进就业,使学生学会从实践中总结理论和质性研究方法的训练。
8.教育技术学
(1)信息化教育:关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形成创新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涉及信息化与教育均衡发展、信息时代的教与学、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信息化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方法、策略、模式与评价;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论;教育技术哲学;未来教育、未来教师与泛在学习等。
(2)大数据与教育智能:关注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创新技术和方法探究,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研究领域涉及数字化学习、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虚拟现实教育、学习分析、教育机器人、教育决策与管理服务等技术方法、理论与实践。
9.教育经济与管理
(1)教育经济与财政: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讨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规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作专题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解决重大教育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2)教育政策与评估:运用经济学、社会学、法理学、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等多学科研究范式探讨教育经济与财政、教育治理、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布局调整及农民工子女教育、高等教育双一流大学建设等教育政策执行过程及其实施效果的评估研究等议题。夯实学生的教育测量与评估理论基础,注重其实证研究方法训练,使之熟练掌握问卷调查、个案研究、文本分析、访谈与观察等研究方法,具备独立从事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及教育政策研究的能力。
(3)教育领导与学校变革:以领导学、管理学、社会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量化研究、个案研究、扎根研究等多种方法,对基层教育领导、校长与教师领导力、教育领导理论与实践、学校决策、教育组织个体行为、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群体行为与团队合作、学校组织结构与文化等内容进行研究,从而培养具有扎实领导与决策理论基础和复杂系统方法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10.教师教育学
(1)教师教育政策:主要研究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培养制度, 教师培训制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机构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标准,教师教育的社会生态环境等。
(2)教师专业发展:主要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教师成长的方式、过程和途径,教师心理与专业发展机制,教师教育模式及方法,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等重大问题。
(3)教师教育比较:主要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进行国际教师教育比较,揭示教师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等。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1.博士研究生基准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学位论文写作时间不少于2年。
2.博士研究生总学分16-18学分(16学时/1学分),其中课程学习12-14学分,实践环节4学分。
3.硕博连读的研究生学习年限为5-7年,总学分合并计算。
4.博士研究生不允许提前毕业。
四、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与教学进度按三年基准学制安排。课程设置分为两大类: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学位课程包括全校公共必修课、一级学科必修课程、二级学科必修课程。
2.博士生课程学习总学分14学分,根据教育学科对博士生培养的特别要求,学分可适当增加。
(1)公共课必修课程,计4学分。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全校博士生必修,2学分)
第一外国语(全校博士生必修,2学分)
(2)一级学科必修课程,计2-6学分。
根据教育学一级学科平台开设必修课程,博士生至少必修1门以上。
(3)二级学科必修课程,计2-4学分。
每个二级学科开设2-4门必修课程。
(4)选修课程,计2-6学分。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的需要设置,博士生按导师要求选修和自主选修。
3.鼓励和支持研究生跨专业、跨学科、跨院校选修课程。
(1)教育学专业博士生至少选修一门跨专业、跨学科课程。
(2)鼓励有条件的专业设置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
(3)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程,必须确定课程负责人,编写课程教学简明大纲。课程教学简明大纲应包括课程中英文名称、开课学期、教学目的、教学要求、课程内容、考核方式、参考书目等;无教学大纲的课程不作为研究生课程注册入库。多名教师合作授课的课程采取轮流负责制(课程召集人),由课程召集人具体负责相关课程与教学。
(4)课程编号由研究生秘书按编号规则进行编制、填写。
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详见《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五、实践环节
实践教育是博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形式,是全面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术活动等。实践环节共计4学分。
1.教学实践。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在导师指导下为硕士研究生或者本科生授课4学时。计1学分。
2.科研实践。博士生应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承担相应的课题研究任务。提倡和鼓励在校博士生申请各种科研基金项目和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课题。计1学分。
3.社会实践。博士生应利用寒暑假时间,结合相关课题、项目或论文工作,参加社会调查不少于一个月,完成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不少于8000字)。计1学分。
4.学术活动。博士生在校期间应参加20次以上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读书报告会。每位博士生在读期间必须有2次公开的学术报告会。计1学分。
5.研究生参加实践环节活动的情况须记入《华中师范大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实践活动考核表》,由导师或学科组进行考核并认定学分,合格与否将作为其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核的必要条件。
六、科学研究
博士研究生应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论文必须以华中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以博士研究生本人为第一作者(或除导师之外的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应满足下列要求之一:
博士研究生应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论文必须以华中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以博士研究生本人为第一作者(或除导师之外的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应满足下列要求之一:
1.在学校社科处指定的24种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
2.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
3.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且在CSSSI扩展版期刊发表论文1篇,或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或出版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专著1部,或主编与本专业相关教材1部,或主持一项省部级社科基金以上项目。
七、学位论文
博士生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撰写学位论文是对博士生从事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全面训练和检验。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选择学科前沿领域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要注重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前沿性。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一般要用至少二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为了保证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导师要抓好学位论文选题、中期考核、开题报告、论文阶段检查、预答辩、答辩等几个关键环节。
1.论文选题
博士研究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研究方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站在学科的前沿,具有开创性,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要有创造性的见解。
2.论文开题
博士研究生必须撰写完整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包括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设计、研究重难点、研究的创新点与研究局限等。开题报告必须提前一个月通知学院研究生秘书,由学院以学术海报的方式提前一周公开张贴。论文开题未获通过的博士生应重新开题,直至最终通过,方可正式撰写博士论文。
3.中期审查
论文开题通过后,博士生应充分吸纳导师组建议,开展论文写作工作。博士生应按照论文研究计划进行学位论文研究,在进入中期审查之前完成不少于2次的学位论文进展报告,并至少在CSSCI检索源刊物上公开发表1篇学术论文。博士生应在入学后第四学期(根据具体情况可适当调整)通过中期审查。中期审查合格后方可继续学位论文工作。
4.论文撰写
研究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和导师组做阶段性报告,并在导师组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结构、思路和观点,博士研究生必须保证投入论文写作的时间不少于 2 年,以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
5.论文评阅和答辩
实行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制度(正式答辩前三个月举行)。在预答辩合格或通过修改合格后方可申请正式答辩。在举行答辩会前,必须通过“双盲”评定和评阅。“双盲”评定和评阅合格者,方可参加正式答辩会。
八、培养方式
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实践相结合,具体如下。
1.博士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突出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学习要有助于开阔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注重对博士生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成立博士生培养指导小组,指导小组成员应具有博士学位,副教授以上职称。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在博士生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博士生指导小组配合导师全程参与博士生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使博士生在博采众长中拓展学术视野,提升学术素养,提高创新能力。
3.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授课,或派出博士研究生到其他名牌高校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或进行学术访问。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认学分,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4.实行学术交流和报告制度。博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1次,并提交论文;还应在学院范围内公开做学术报告2次。
5.实行博士生助教制度。鼓励有志于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博士生在学期间兼做助教,提高博士生的教学和管理能力。
九、必读文献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必读和选读的书目和期刊清单附于培养方案之后,具体参见《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十、其他规定
根据统一基本规格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研究生须根据本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后1个月内,制定个人研究和培养计划,并由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博士生入学后6个月内,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和领域。个人培养计划完成状况,是审定研究生能否毕业和学位授予的基本依据。培养方案规定项目,均须按《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考核及成绩管理办法》进行考核。
教育学(0401)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备注 | ||
学 位 课 程 | 公共必修课程 | 00000000000101 | 第一外国语(英语) | 64 | 4 | 1 | 全校必修 | |
00000000000103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36 | 2 | 1 | ||||
68000401100135 | 教育发展前沿 | 32 | 2 | 1 | 一级学科必修 | |||
50000401000129 | 教育理论专题 | 32 | 2 | 1 | ||||
68000401100136 | 教育研究方法论专题 | 32 | 2 | 1 | ||||
50000401000255 | 教育发展前沿(教技学院) | 32 | 2 | 1 | ||||
50000401000256 | 教育研究方法论专题(教技学院) | 32 | 2 | 1 | ||||
二级 学科 必修 课程 | 50000401000101 | 当代教育改革专题研究 | 32 | 2 | 2 | 教育学原理 (040101) | ||
50000401000102 | 当代教育思潮研究 | 32 | 2 | 2 | ||||
50000401000125 | 教育经典导读 | 32 | 2 | 2 | ||||
50000401030101 | 中外教育史专题 | 32 | 2 | 2 | 教育史 (040103) | |||
50000401030102 | 中外教育交流与比较史 | 32 | 2 | 2 | ||||
50000401000132 | 教育史学理论 | 32 | 2 | 1 | ||||
50000401040101 | 比较教育理论前沿 | 32 | 2 | 1 | 比较教育学 (040104) | |||
50000401000158 | 比较教育经典选读 | 32 | 2 | 2 | ||||
50000401000106 | 儿童学习与教育心理专题 | 32 | 2 | 1 | 学前教育学 (040105) | |||
50000401000148 | 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 32 | 2 | 1 | ||||
50000401060101 | 高等教育原理 | 32 | 2 | 1 | 高等教育学 (040106) | |||
50000401060102 | 高等教育管理 | 32 | 2 | 1 | ||||
50000401000141 | 特殊儿童认知心理学前沿 | 32 | 2 | 1 | 特殊教育学 (040107) | |||
50000401000143 | 特殊教育专题研究 | 32 | 2 | 1 | ||||
68000401100137 | 学习科学研究前沿 | 32 | 2 | 1 | 教育技术学 (040110) (教技学院) | |||
68000401100138 | 信息化教学理论与实践 | 32 | 2 | 1 | ||||
72000401100120 | 数据科学 | 32 | 2 | 1 | 教育技术学 (040110) (工程中心) | |||
72000401100121 | 机器学习理论与技术 | 32 | 2 | 2 | ||||
72000401100122 |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论 | 32 | 2 | 1 | ||||
72000401100123 | 教育智能 | 32 | 2 | 2 | ||||
50000401120101 | 教师教育研究前沿 | 32 | 2 | 1 | 教师教育学 (040112) | |||
50000401120102 | 教师教育政策专题 | 32 | 2 | 1 | ||||
50000407010101 | 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 | 36 | 2 | 1 | 教育经济与管理 (040701) | |||
50000401000126 | 教育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 | 32 | 2 | 1 | ||||
50000401000135 | 教育政策专题研究 | 32 | 2 | 1 | ||||
选修课程 | 50000401000103 | 道德教育问题研究 | 32 | 2 | 2 | 教育学原理选修 | ||
50000401000124 | 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 32 | 2 | 2 | ||||
50000401000134 | 教育哲学问题研究 | 32 | 2 | 2
| ||||
50000401000187 | 教师教育哲学专题研究 | 32 | 2 | 2 | ||||
50000401020103 | 课程流派与国际展望 | 32 | 2 | 2 | 课程与教学论选修 | |||
50000401020104 |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32 | 2 | 2 | ||||
50000401000113 | 化学课程与教学论问题研究 | 32 | 2 | 2 | ||||
50000401000112 | 化学教材与教法改革研究 | 32 | 2 | 2 | ||||
50000401020108 | 地理课程与教材问题研究 | 32 | 2 | 2 | ||||
50000401000104 | 地理教材教法问题研究 | 32 | 2 | 2 | ||||
50000401020109 |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问题研究 | 32 | 2 | 2 | ||||
50000401020110 | 数学教材与教法改革研究 | 32 | 2 | 2 | ||||
50000401020111 |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 | 32 | 2 | 2 | ||||
50000401020112 | 信息技术教材与教法改革研究 | 32 | 2 | 2 | ||||
50000401020113 | 生物学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 | 32 | 2 | 2 | ||||
50000401020114 | 生物学教材教法问题研究 | 32 | 2 | 2 | ||||
50000401020115 | 教学流派与国际展望 | 32 | 2 | 2 | ||||
50000401030103 | 教育史学研究前沿 | 32 | 2 | 2 | 教育史选修 | |||
50000401030104 | 教育史学新领域研究 | 32 | 2 | 2 | ||||
50000401030105 | 西方教育史学流派研究 | 32 | 2 | 2 | ||||
50000401030106 | 外国教育史学科研究前沿 | 32 | 2 | 2 | ||||
50000401000130 | 教育史料与文献 | 32 | 2 | 2 | ||||
50000401000160 | 国际组织与教育发展专题 | 32 | 2 | 2 | 比较教育学选修 | |||
50000401000159 | 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 32 | 2 | 2 | ||||
50000401040105 | 教师教育比较研究专题 | 32 | 2 | 2 | ||||
50000401000157 | 世界教育改革专题 | 32 | 2 | 2 | ||||
50000401050101 | 学前教育管理研究 | 32 | 2 | 2 | 学前教育学选修 | |||
50000401000147 | 学前教育经济与财政 | 32 | 2 | 2 | ||||
50000401000146 | 学前儿童教育实验与日常观察 | 32 | 2 | 2 | ||||
50000401000149 | 学前教育领域活动专题 | 32 | 2 | 2 | ||||
50000401000150 | 学前教育政策法学研究 | 32 | 2 | 2 | ||||
50000401060103 | 比较高等教育研究专题 | 32 | 2 | 2 | 高等教育学选修 | |||
50000401060104 | 院校研究 | 32 | 2 | 2 | ||||
50000401000110 | 高等教育研究前沿 | 32 | 2 | 2 | ||||
50000401000140 | 特殊儿童发展问题研究 | 32 | 2 | 2 | 特殊教育学选修 | |||
50000401000142 |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问题研究 | 32 | 2 | 2 | ||||
50000401000144 | 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研究 | 32 | 2 | 2 | ||||
68000401100105 | 教育信息理论 | 32 | 2 | 2 | 教育技术学选修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 |||
68000401100113 | 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 | 32 | 2 | 2 | ||||
68000401100114 | 非线性学习设计与实验 | 32 | 2 | 2 | ||||
68000401100139 | 教育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 | 32 | 2 | 2 | ||||
68000401100117 | 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 | 32 | 2 | 2 | ||||
68000401100140 | 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 32 | 2 | 2 | ||||
72000401100124 | 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 | 32 | 2 | 2 | 教育技术学选修 (工程中心) | |||
72000401100125 | 教育信息化评价 | 32 | 2 | 1 | ||||
72000401100126 | 云计算 | 32 | 2 | 2 | ||||
72000401100127 | 智慧教学资源 | 32 | 2 | 2 | ||||
72000401100128 | 自然人机交互 | 32 | 2 | 2 | ||||
72000401100129 | 高级算法设计与分析 | 32 | 2 | 1 | ||||
72000401100130 | 高级人工智能 | 32 | 2 | 1 | ||||
50000401120103 | 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专题 | 32 | 2 | 2 | 教师教育学选修 | |||
50000401120104 | 中外教师教育发展史 | 32 | 2 | 2 | ||||
50000401120105 | 国际教师教育新进展研讨课 | 32 | 2 | 2 | ||||
50000401120106 | 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 | 32 | 2 | 2 | ||||
50000401120107 | 教师评价与管理 | 32 | 2 | 2 | ||||
50000401000128 | 教育经济原理 | 36 | 2 | 2 | 教育经济与管理选修 | |||
50000401000145 | 西方教育经济学流派 | 32 | 2 | 2 | ||||
50000401000127 | 教育经济学研究方法 | 32 | 2 | 2 | ||||
50000401000151 | 制度创新与教育发展 | 32 | 2 | 2 | ||||
50000407010102 | 教育财政学 | 32 | 2 | 2 | ||||
50000407010103 | 社会调查与数据分析 | 32 | 2 | 2 | ||||
50000407010104 | 教育评价学 | 32 | 2 | 2 | ||||
50000407010105 | 教育测量与评价 | 32 | 2 | 2 | ||||
50000407010106 | 教育与发展 | 32 | 2 | 2 | ||||
50000407010107 | 教育组织变革专题研究 | 36 | 2 | 2 | ||||
50000407010108 | 教育法治与政策专题研究 | 36 | 2 | 2 | ||||
50000407010109 | 学校领导与管理专题研究 | 36 | 2 | 3 | ||||
50000407010110 | 教育评估专题研究 | 36 | 2 | 3 | ||||
实践环节 | 00000000000102 | 科研实践、挂职锻炼及学术活动 | 64 | 4 | 2 | 导师组 | ||
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 作者或出版单位 | 备注 (必读或选读) |
1 |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 必读 |
2 | (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 |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 必读 |
3 | (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 必读 |
4 | (法)涂尔干:道德教育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 必读 |
5 | (法)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 必读 |
6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 |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 必读 |
7 | (伊朗)S·拉塞克等: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 |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 必读 |
8 | (法)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含其中 |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 必读 |
9 | 高时良:学记评注 |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 必读 |
10 | (美)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 | 台北桂冠图书公司 1994 | 必读 |
11 | (美)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 必读 |
12 | (美)克雷明:学校的变革 |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 必读 |
13 | (美)范科斯特等:美国教育基础 |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 必读 |
14 | (日)筑波大学:现代教育学基础 |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 必读 |
15 | (日)大河内一男等:教育学的理论问题 |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 必读 |
16 | (意)佩西:人的素质 | 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 必读 |
17 |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 选读 |
18 | (德)兰德曼:哲学人类学 |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 选读 |
19 | (英)怀特海:教育目的 | 上海三联书店,2002 | 必读 |
20 | (英)怀特:再论教育目的 |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 必读 |
21 |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 上海三联书店,1991 | 必读 |
22 | (德)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 必读 |
23 | (德)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 选读 |
24 | (瑞)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 必读 |
25 | (英)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 |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 选读 |
26 | (美)诺斯丁: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 选读 |
27 | (法)利奥塔:后现代状况 | 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 选读 |
28 | 姚大志:现代之后 | 东方出版社,2000 | 选读 |
29 | 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 必读 |
30 |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 |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 必读 |
31 | 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思考与建构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 必读 |
32 | 董泽芳:教育社会学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 必读 |
33 | 刘精明:国家、社会阶层与教育:教育获得的社会学研究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 选读 |
34 | 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 |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 选读 |
35 | 陆学艺:当代社会流动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 必读 |
36 |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 选读 |
37 | (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下) | 华夏出版社,2006 | 必读 |
38 | (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 必读 |
39 | (法)P.布迪尔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 | 商务印书馆,2004 | 选读 |
40 | (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 华夏出版社,1999 | 选读 |
41 | 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 必读 |
42 | 麦克·F·D·杨: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必读 |
43 | 王孙禺: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 必读 |
44 | 田国光、翁史烈:高等教育管理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 必读 |
45 | 王致和:高等学校教育评估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 必读 |
46 | 伊继东: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 | 科学出版社,2009 | 必读 |
47 | 邱 渊:教育经济学导论 |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 选读 |
48 | 厉以宁:教育经济学 | 北京出版社,1984 | 必读 |
49 | 林文达:教育经济学 | 三民书局,1983 | 必读 |
50 | 盖哲生:教育经济学 | 三民书局,1982 | 必读 |
51 | 林文达:教育财政学 | 三民书局,1986 | 必读 |
52 | 盖哲生:教育财政学 | 东华书局,1986 | 必读 |
53 | 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 |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 必读 |
54 | 靳希斌:从滞后到超前:20世纪人力资本学说 |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 必读 |
55 | 苌景州:教育投资经济分析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 选读 |
56 | 希恩:教育经济学 |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 必读 |
57 | 贝克尔:人力资本 |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 选读 |
58 |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 |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 必读 |
59 | 曾满超:西方教育经济学流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 选读 |
60 |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 | 人民教育出版,1997 | 必读 |
61 | 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 必读 |
62 | 闵维方: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 必读 |
63 | 萨缪尔森:经济学 | 商务印书馆,2013 | 必读 |
64 | 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 | 商务印书馆,2000 | 必读 |
65 | 弗里德曼:自由选择——个人声明 | 商务印书馆,1982 | 选读 |
66 | 阿瑟·奥肯:公平与效率:重大的抉择 | 华夏出版社,2010 | 选读 |
67 | 罗尔斯:正义论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 必读 |
68 | 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 |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 选读 |
69 |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下) | 华夏出版社,2009 | 必读 |
70 | 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 格致出版社,2008 | 选读 |
71 | 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 |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 必读 |
72 | 布坎南:民主财政论 | 上海三联书店,1992 | 必读 |
73 | 刘易斯:二元经济论 |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 选读 |
74 | 阿特金森等:公共经济学 | 上海三联书店,1995 | 必读 |
75 | 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 | 商务印书馆,1996 | 必读 |
76 | 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 |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 必读 |
77 |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 必读 |
78 | 周天勇:劳动与经济增长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 选读 |
79 | 樊纲: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 | 上海三联书店,1995 | 选读 |
80 | 华民:西方混合经济体制研究 |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 必读 |
81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 必读 |
82 | 厉以宁:转型发展论 | 北京三联书店,1996 | 选读 |
83 | 平新乔:财政原理与比较财政制度 | 上海三联书店,1997 | 必读 |
84 |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 | 岳麓书社,2010 | 必读 |
85 | 孙正聿:哲学通论 |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 必读 |
86 | 何兆武、陈启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 必读 |
87 | 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 | 岳麓书社,2003 | 必读 |
88 | (英)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 必读 |
89 | (法)安多旺·莱昂:当代教育史 | 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 必读 |
90 | (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 选读 |
91 | (英)汤因比:历史研究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 必读 |
92 | 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 必读 |
93 | 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 必读 |
94 | 董宝良、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 |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 必读 |
95 | 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 必读 |
96 | 周洪宇:教育史学新视野丛书 |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 必读 |
97 | 余子侠:中外教育交流史丛书 | 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 | 必读 |
98 | 申国昌:中国学习思想史 | 科学出版社,2006 | 必读 |
99 |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 |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 必读 |
100 | (美)罗兹曼:中国现代化 |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 选读 |
101 |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 | 商务印书馆,1995 | 必读 |
102 |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 必读 |
103 | 陈佑清:教学论新编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 必读 |
104 | (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 必读 |
105 | (美)派纳等:理解课程(上、下) |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 必读 |
106 | (加)范·梅兰: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 必读 |
107 | (英)麦克·扬:未来的课程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 选读 |
108 | 单丁等:课程流派研究 |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 必读 |
109 | (美)乔伊斯:教学模式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 必读 |
110 |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学(上) |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 选读 |
111 |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智育 |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 选读 |
112 |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课程(上) |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 选读 |
113 | 施良方等:教学理论 |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 必读 |
114 | 崔允漷:有效教学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 必读 |
115 | (美)加涅: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 必读 |
116 | (日)佐藤正夫:教学论原理 |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 必读 |
117 | 方俊明:特殊教育学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 必读 |
118 | 朴永馨:特殊教育学 |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 必读 |
119 | 叶澜:教育学原理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 必读 |
120 | 雷江华、方俊明:特殊教育学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 必读 |
121 | 方俊明、雷江华:特殊儿童心理学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 必读 |
122 | 韦小满:特殊儿童评估 | 华夏出版社,2006 | 必读 |
123 | (美)罗伯特·索拉索:21世纪的心理科学与脑科学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 必读 |
124 |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 必读 |
125 |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 必读 |
126 | 刘大椿:科学哲学通论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 选读 |
127 | 舒华: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 必读 |
128 | 杜正治:单一受试研究法 | 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 | 选读 |
129 | 杜强,贾艳丽: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 |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 必读 |
130 | 邓猛:融合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 选读 |
131 | 雷江华:融合教育导论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 选读 |
132 | 罗跃嘉:认知神经科学教程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 选读 |
133 | 魏景汉,罗跃嘉:事件相关电位原理与技术 | 科学出版社,2010 | 选读 |
134 | 费多益:寓身认知心理学 |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 选读 |
135 | 徐献军:具身认知论——现象学在认知科学研究范式中的作用 |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 选读 |
136 | 雷江华:听觉障碍学生唇读的认知研究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 选读 |
137 | 彭聘龄:汉语认知研究-从认知科学到认知神经科学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 选读 |
138 | 蔡迎旗:幼儿教育财政投入与政策 |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 必读 |
139 | 蔡迎旗:学前教育原理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 必读 |
| 蔡迎旗:幼儿教育政策法规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 必读 |
140 | (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 必读 |
141 | (法)卢梭:爱弥尔——论教育(上、下) | 商务印书馆,1996 | 必读 |
142 | (瑞士)皮亚杰著:发生认识论原理 | 商务印书馆,1995 | 必读 |
143 | (瑞士)皮亚杰著:儿童的语言与思维 |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 必读 |
144 | 陈鹤琴著:陈鹤琴全集(第二、三卷) |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 必读 |
145 | (加)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 |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 选读 |
146 | [美]卡洛琳·爱德华兹,莱拉·甘第尼,乔治·福尔曼: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转型期的瑞吉欧·艾米利亚经验(第三版)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 必读 |
147 | [英]西瓦尔等主编,余珍有,易进译:学前教育的价值——关于学前教育有效性的追踪研究 |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 必读 |
148 | [美]布兰思福特编著: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必读 |
149 | [美]Kalz,L.G .著(丽莲·凯兹):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 必读 |
150 | [美]劳拉·E·贝克:儿童发展 |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 必读 |
151 | [美]美国早期教育委员会(芭芭拉·鲍曼等):渴望学习——教育我们的幼儿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 必读 |
152 | [美]美国早期阅读委员会(凯瑟琳·斯诺·苏珊等)预防阅读困难——早期阅读教育策略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 必读 |
153 | [美]杰克·肖可夫等:从神经细胞到社会成员——儿童早期发展的科学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必读 |
154 | [新西兰]玛格丽特·卡尔(Margarent Carr) 温迪·李(Wendy Lee)著:学习故事与早期教育:建构学习者形象(学习故事译丛) |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 必读 |
155 | 朱旭东等: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研究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 必读 |
156 | 秦立霞: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研究 |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 必读 |
157 | 王保华:国际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制度研究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必读 |
158 | 李进:教师教育概论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 必读 |
159 | 陈永明:教师教育学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 必读 |
160 | 田廷光等: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质量标准研究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 选读 |
161 | (美)加涅等著,王小明等译:教学设计原理(第五版)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必读 |
162 | (美)加涅等著,皮连生等译: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必读 |
163 | 盛群力:现代教学设计论 | 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 必读 |
164 | Robert L. Linn & Norman E . Gronlund 著: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 选读 |
165 | (英)冯塔纳著,王新超译:教师心理学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 必读 |
166 | (美)约翰.S.布鲁巴克:教育问题史 | 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 必读 |
167 | 高明书:教师心理学 | 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 必读 |
168 | 周作云、罗好裕:教师心理学概论 |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8 | 必读 |
169 | 赵德成,梁永正等:教师培训需求分析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 必读 |
170 | 李芳:教师培训研究与评论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 必读 |
171 | 施良方: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 |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 选读 |
172 |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 |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 必读 |
173 | 檀传宝:教师伦理学专题--教育伦理范畴研究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 必读 |
174 | 契尔那葛卓娃等著:教师道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 必读 |
175 | 胡谊:教师心理学 | 轻工业出版社,2009 | 必读 |
176 | 裴娣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 选读 |
177 | 王正平、郑百伟:教育伦理学——理论与实践 |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 选读 |
178 | Altbach,PhilipG. And Gail P.Kelly. New Approaches to Comparative Education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 | 选读 |
179 | Husen,T.(ed),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Research and Studies | Pergamon Press ,1985 | 选读 |
180 | Alexander,J.C./Seidman,S.(eds.):Culture and Society | New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 选读 |
181 | Jay,P:Being in the Text |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4 | 选读 |
182 | Nandy,A:The Initiative Enemy.Loss and Recovery of Self under Colonialism |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 选读 |
183 | Counts,G. The Senior School Curriculum |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6 | 选读 |
184 | Callahan,R.E.Education and the cult of efficiency |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 | 选读 |
185 | Aronowitz,S.How class works:Power and social movement | New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3 | 选读 |
186 | Schweinhart,L.j,Barnes,H.V. and Weikart, D.P. Significant Benefits: The High Scope Perry Pre-school Study Through Age 27 | Ypsilanti,MI:High Scope Press,1993 | 选读 |
187 | Goldin, C., Katz, L. F. The Race Between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 选读 |
188 |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 | 教育学科出版社 | 必读 |
189 | 《教学技术学:过去、现在和未来》 | 安格林 主编 | 必读 |
190 | 《教学技术:定义、术语和范畴》 | 巴巴拉·西尔斯等著 | 必读 |
191 | 《教学设计原理》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必读 |
192 | 《教育媒体与学习技术》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必读 |
193 |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教学理论的新范式》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必读 |
194 | 《教育技术学名著选读》 | Bruce Joyce等 | 必读 |
195 | 《教学设计与技术的趋势与问题》 | 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 | 必读 |
196 | 《教育技术学基础》 | 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 | 必读 |
197 | 《教育媒体与技术年鉴2002》 | 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 | 必读 |
198 | 《剑桥学习科学研究手册》 | 教育学科出版社 | 必读 |
199 | 《学习科学与技术设计丛书》 | 教育学科出版社 | 必读 |
200 | 《教育研究方法》 | 教育学科出版社 | 必读 |
201 | 《教学设计基础》 | 教育学科出版社 | 必读 |
| 教育学专业国内外重要期刊 | ||
1 | 教育研究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 选读 |
2 | 教育发展研究 |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 选读 |
3 | 中国教育学刊 | 中国教育学会 | 选读 |
4 | 教育与经济 | 华中师范大学 | 选读 |
5 | 课程·教材·教法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选读 |
6 |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 北京大学 | 选读 |
7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 清华大学 | 选读 |
8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华中师范大学 | 选读 |
9 | 教育研究与实验 | 华中师范大学 | 选读 |
10 | 中国特殊教育 |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 选读 |
11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华东师范大学 | 选读 |
12 | 教师教育研究 | 北京师范大学等 | 选读 |
13 | 高等教育研究 | 华中科技大学、全国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等 | 选读 |
14 | 比较教育研究 | 北京师范大学 | 选读 |
15 | 教育学报 | 北京师范大学 | 选读 |
16 | 学前教育研究 | 长沙师范学院 | 选读 |
17 | 经济学季刊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选读 |
18 | 中国社会科学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选读 |
19 | 社会学研究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选读 |
20 | 心理学报 | 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 选读 |
21 | The Journal of Moral Educaiton | The United Kingdom | 必读 |
22 |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 The USA | 选读 |
23 |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 | Harvard University | 选读 |
24 |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Studies | The United Kingdom | 选读 |
25 |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 Penn State University | 选读 |
26 |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 选读 |
27 |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 Europe | 选读 |
28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 Foundations | Canada | 选读 |
29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the USA | 选读 |
30 |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 Care | The United Kingdom | 选读 |
31 |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选读 |
32 | Education Reasearch Perspectives |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ilia | 选读 |
33 | Developmental Psychlogy | the American Psychcho- logical Association | 选读 |
34 | Child Development |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 选读 |
35 | The Education Digest | Prakken Publications | 选读 |
36 | The Journal of High Education |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 选读 |
37 |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 Taylor Francis Group | 选读 |
38 | The New Educator |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 选读 |
39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The American Psycholo- gical Association | 选读 |
40 |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 The American Psycholo- gical Association | 选读 |
41 | Econimcs of Education Review | Elsevier Ltd | 选读 |
42 | COMPUTERS & EDUCATION | ISSN: 0320-1315 | 选读 |
43 |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ISSN: 0007-1013 | 选读 |
44 |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 ISSN: 0266-4909 | 选读 |
45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 ISSN: 1432-4522 | 选读 |
46 | TR&D-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ISSN: 1042-1629 | 选读 |
47 | 电化教育研究 | 西北师范大学,ISSN 1003-1553 | 选读 |
48 | 中国电化教育 | 中央电教馆,ISSN 1006-9860 | 选读 |
49 | 远程教育杂志 | 浙江电大,ISSN 1672-0008 | 选读 |
50 | 现代教育技术 | 清华大学,ISSN 1009-8097 | 选读 |
51 | 开放教育研究 | 上海电大,ISSN 1007-2179 | 选读 |